文|微微笑了配资网前十名
01.
不知道你是否发现:
我们一生中,总在想方设法地躲避痛苦。
失恋了,就用疯狂工作来麻痹自己。
焦虑了,就靠刷短视频来转移注意。
感到悲伤,就强迫自己“要坚强,不许哭”。
我们把痛苦视为洪水猛兽,用尽全力去对抗、逃跑、压抑。
但结果往往是,痛苦不仅没有消失,反而像滚雪球一样,变得越来越沉重,把我们的人生拖入更深的泥潭。
这背后,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心理陷阱?
德国哲人埃克哈特·托利在《当下的力量》中一语道破天机:
“通常,当下所产生的痛苦都是对现状的抗拒……痛苦的程度取决于你对当下的抗拒程度。”
这句话,与心理学家武志红的核心理念不谋而合:
对抗痛苦,才是痛苦最主要的来源。
很多时候,真正让我们备受折磨的,并不是痛苦本身,而是我们内心那场永无休止的“反痛苦战争”。
02.
看到这里,你可能会疑惑:
痛苦来了,不抵抗,难道要坐以待毙吗?
武志红用自己亲身经历给出了答案。
在北京大学读研期间,他曾深陷严重的抑郁症,痛苦到几乎无法毕业。
但他没有选择对抗,并非刻意为之,而是一种近乎本能的直觉:
“我只是自然而然地做到了这一点:沉入悲伤中,体会它,看着它,理解它……”
他没有试图消灭那份沉重的悲伤,而是允许自己和它待在一起。
两年后,抑郁症奇迹般地自行化解了。
它没有被战胜,而是被“穿越”了。
这段经历让他对人性的理解,瞬间抵达了一个全新的深度。
原来,接纳,才是最彻底的疗愈。
这种智慧,并非现代心理学的独创。
早在千年前的东方哲学中,就已闪耀着同样的光芒。
其中最极致的体现,莫过于庄子面对生死的态度。
妻子去世,庄子非但没有痛哭,反而“鼓盆而歌”。
友人不解,责备他无情。
庄子却说,死亡就像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自然,她只是安息在了天地这座大房子里,我为什么要悲伤呢?
你看,失去亲人,这只是一个事实。
但这个事实是否会带来痛苦,完全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它。
当你抗拒死亡,认为它不该发生时,痛苦就产生了。
当你接纳死亡,视其为生命循环的一部分时,内心便能获得安宁。
所有痛苦,都源于我们头脑中那个“不应该是这样”的念头。
03.
这种“对抗”的逻辑,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。
而且,我们常常制造出比问题本身更大的痛苦。
武志红分享过他和姐姐都患有鼻炎的故事。
他的鼻炎很严重,但他从未想过要去“消灭”它,后来随着成长,鼻炎竟基本自愈了。
而他的姐姐,因为觉得在别人面前擤鼻涕“不好看”,想尽一切办法,甚至动了激光手术,一心要“消灭”鼻炎。
结果,她对鼻炎的这份执着和抗拒,反而让她在社交中显得更紧张、更不自然。
让她痛苦的,早已不是鼻炎本身,而是她那份“我绝不能有鼻炎”的执念。
“脸红恐惧症”也是同样的道理。
一个女孩可能只是偶然在某个场合脸红了一次,但她的头脑立刻判定:“这太丢人了,下次绝不能再脸红!”
这个“绝不能”的念头,就像一个诅咒。
它非但无法控制脸红,反而成了一个强烈的心理暗示,让她在类似场合下更容易脸红。
于是,为了对抗“脸红”,她发展出了更广泛的社交恐惧。
本来只是一件小事,却因为持续的对抗,演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心理牢笼。
那么,要如何打破这个恶性循环?
答案简单得近乎奢侈:当痛苦来临时,允许它发生,感受它,但不认同它。
就像武志红所做的那样,只是看着内心的变化,不评判,不引导。
当你不再与之对抗,痛苦就失去了可以和你“拔河”的力量。
它会像一阵风,来过,然后走掉。
下一次,当负面情绪或身体不适来临时,试试看,别急着推开它。
找个地方坐下,深呼吸,对自己说:
“我知道你来了。没关系,我愿意和你待一会儿。”
你会发现,当你放弃抵抗的那一刻,真正的平静,才会降临。
正如武志红在《身体知道答案》中所写:
“要使你的生命变得丰盛,要破解你生命游戏的规则,你必须重新与身体建立链接,在头脑与身体之间打通一个通道。做到这一点后,你将发现,生命真的可以是自由的。”
你的身体远比想象中更爱你,内心常会自欺,身体永远是诚实的。
愿《身体知道答案》能带给你启发,读懂身体的暗语,活得自洽而幸福。
天元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